发布日期:2025-08-19 04:26 点击次数:85
2025 年 8 月的天津,城市地下正悄悄发生着大变化 ——4 条地铁骨干线路同步推进建设,每一点进展都牵动着市民的心。要知道现在大家上班最愁的就是通勤堵在路上,而地铁的分段开通正好能戳中这个痛点,更别说这还是 “轨道上的京津冀” 建设里很关键的一块拼图,每往前推一步,区域联系就更紧密一分。
先说说已经开通一段的 4 号线北段,早在 2025 年 7 月 28 日,小街站到西站这一段就已经开门迎客了。住在北辰区的朋友肯定有体会,以前早晚高峰走京津路,堵上半小时都是常事,现在坐地铁从家到西站,时间能掐着点算,换乘其他线路也方便。
不过河北大街站还在赶进度,主体结构刚完成 40%,不是施工慢,是这一片地下管线太复杂了,像织了张密网,施工团队只能一段一段做导行,慢慢把难题解开。
等 2028 年这条线全通了,就能直接连到东南角商圈,到时候地铁口周边的商场、居民区都会跟着受益,这就是地铁带动区域发展的力量,出门逛街、办事都会更顺。
再看马上要开通的 7 号线南段,现在已经闯过了空载试运行这关,离正式运营就差最后一步了。之前施工时被占用的主干道,现在 100% 都恢复通行了,开车的朋友不用再绕远路。这条线用的是 6 编组的 A 型车,跑起来最快能到 80 公里每小时,比有些地铁运量更大、速度更快,以后早高峰坐这趟车,不用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更重要的是,它把大寺的居住区、沿途的高校区和老城厢的商业区串成了一条线,不管是学生上学、上班族通勤,还是周末去老城厢逛吃,一条地铁就能搞定,沿线的生活和经济联系都会更紧密。
正在搞机电装修的 8 号线一期,进度也很透明:轨道铺了 85%,供电系统完成 90%,信号系统弄了 67%,17 座车站现在都在忙着装修,以后车站里的候车区、进出站口都会规划得更合理,不用再绕来绕去找路。以前鞍山西道、围堤道早晚高峰堵得让人闹心,等 8 号线通了,不少人会转成坐地铁,这些路段的交通压力就能小一大截。
而且它还能把南开、河西、津南三个区连起来,以后从南开去津南办事,或者从河西去南开逛街,30 分钟就能到,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经济圈,办事、消费都能省不少时间。
最后是还在做结构施工的 11 号线延伸线,地下工程的进度得细算:地连墙完成 71%,土方开挖 70%,主体结构 70.2%,盾构机也在地下稳步推进,左线已经挖了 1687 环,完成了 36.7% 的工作量。可能有人不懂盾构机是啥,其实就是地下挖隧道的 “大家伙”,现在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能更安全地避开地下障碍物。
这条线主要是为天开高教科创园服务的,以后园区里的科研人员、学生出门,不用再担心打车难、堵车,地铁直接送到门口。而且它从水上公园西路一直通到东丽六经路,相当于一条东西向的交通动脉,能把沿线的资源更好地串起来,带动区域发展。
其实天津地铁建设不只是简单挖隧道、铺轨道,背后藏着不少巧思。比如 4 号线就尝试了投资、建设、运营一起推进的模式,以前这三块可能各管各的,容易出衔接问题,现在一起抓,效率提高了不少。在肿瘤医院站施工时,还用了 BIM 技术,简单说就是先在电脑上建个和真实车站一样的模型,哪里有管线、哪里该留出口,提前在模型上规划好,施工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返工。
还有客流培育也很重要,7 号线南段先开通,能让市民提前习惯这条线,等全线开通时,客流会更稳定,不用怕开通后没人坐或者挤爆。另外,“地铁 + 自行车、步行” 的接驳也在完善,比如地铁口附近加了自行车停放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毕竟从地铁口到家门口,几步路的方便也很关键。
到 2028 年,这 4 条线全通了,天津地铁网络就能形成 267 公里的骨架,覆盖的地方会更多,市民出门选地铁的几率也会更大。而且地铁多了,开车的人就会少,据测算能替代 30 万辆燃油车的日常出行,这样一来,空气能更清新,也符合低碳生活的趋势。
看看国际上,东京、新加坡的地铁都能带动城市发展,地铁到哪,商业、居民区就跟着到哪,天津也在朝这个方向走。以后地铁还可能实现全自动运行,现在已经在做技术储备了,想想以后坐地铁,不用等司机到位就能走,是不是挺期待?
最后给大家提个实用建议,想了解地铁建设的最新进展,别乱看小道消息,关注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的官方账号最靠谱,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他们的 APP,有新消息都会第一时间更。如果有置业计划的朋友,也可以留意地铁站点 500 米范围内的房子,一般来说,离地铁近的地方,以后上班、买菜都方便,生活舒适度会更高,不过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地铁修得快,通勤少等待;轨道连成片,城市更方便。天津的地铁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在朝着让市民出行更顺、城市发展更好的方向走,不妨多些耐心,一起期待更便捷的出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