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星耀苍穹: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

发布日期:2025-08-31 13:11    点击次数:79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作者:山佳

提及1929 年的清华招生,钱锺书 “数学 15 分仍凭中英文封神” 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 —— 这位后来被誉为 “文化昆仑” 的大家,用才情打破了常规的评判标准。谁曾想,两年后的 1931 年,他的无锡小同乡钱伟长,竟以更 “颠覆” 的姿态叩开了清华的大门:数学、物理、英文三科加起来仅 25 分,国文与历史却双双斩获满分,成了清华历史系又一位亮眼的 “文史特长生”。

无锡钱家本就是当地望族,皆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后,虽年代久远分支各处,但“钱”姓的羁绊从未断绝。钱基博让儿子钱锺书称国学大师钱穆为 “叔父”,而这位钱穆,正是钱伟长嫡亲的四叔。彼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位高考物理只考了 5 分的文史才子,日后会毅然弃文从理,终成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还与孔门七十五代孙女孔祥瑛谱写了一段相濡以沫的旷世情缘。

01弃文从理:19 岁青年的救国抉择

1931 年,19 岁的钱伟长怀揣着对历史的热爱踏入清华园,可入学第二天,“九一八” 事变的炮声就击碎了平静的校园。看着山河破碎,这位热血青年攥紧拳头:“没有飞机大炮,我们就自己造!”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 —— 转入物理系,用科学报国。

可这个决定,一上来就撞了两道“南墙”。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看着他 5 分的物理成绩,直摇头:“你这底子,想进物理系?太不现实!” 四叔钱穆也急得直劝:“历史系有陈寅恪先生啊!‘教授中的教授’点拨你一句,抵得上苦读十年,学什么物理?别糊涂!”

进退维谷之际,钱伟长想到了顾颉刚先生—— 正是顾颉刚当年慧眼识珠,将中学教师钱穆提拔到燕京大学任教,在钱穆面前极有分量。顾颉刚一听缘由,当即拍板:“年轻人为报国转学理科,是大好事,必须支持!” 他亲自出面劝说吴有训,钱穆也转而恳请陈寅恪放行;另一边,钱伟长更是每天清晨六点半就守在吴有训的办公室门口,执着地重复那句 “我要转系”。

软磨硬泡之下,吴有训终于松口,但立下了“军令状”:“你先试读,期末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三门都考到 70 分,我就收你!”

02清华逆袭:从“物理小白” 到 “全能学霸”

拿到试读资格的钱伟长,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头扎进了物理的世界。中学时从未接触过理化的他,只能从零起步,每天清晨五点就跑到科学馆自习。可他发现,总有一个身影比他到得更早—— 那是数学系助教华罗庚。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华罗庚虽研究的问题远超钱伟长的认知,却点透了他学习理科的关键:“学理科不能死记硬背,要懂逻辑、会举一反三。” 这句点拨如拨云见日,钱伟长豁然开朗。他跟着华罗庚摸索方法,不懂就追着问,进步快得惊人。期末考时,不仅三门课全过 70 分,更是展现出惊人的理科天赋,成了清华园里的 “风云人物”。四年本科读完,他的成绩稳居全系第一。

更让人意外的是,钱伟长绝非“书呆子”。从入学起,他就坚持每天锻炼,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体育系主任马约翰发现了这个 “拼命三郎”,将他招入越野长跑队。在马约翰的指导下,钱伟长竟在 1933 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以 13 秒 04 的成绩拿下 100 米栏前三甲!而他的身高,也从入学时的 149 厘米,长到毕业时的 165 厘米 —— 这份 “全面发展” 的成绩单,让吴有训喜出望外,当即收下他当研究生。

03邂逅良缘:烽火中的相知情深

1934 年,一位名叫孔祥瑛的姑娘考入清华国文系。她出身山东书香门第,是孔子的七十五代孙女,刚入学就听说了学长钱伟长 “弃文从理” 的传奇,却始终未曾谋面。直到 1935 年 “一二・九” 运动爆发,同为爱国学生的两人在游行队伍中相遇 —— 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却因共同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越聊越投机。

本以为能在清华园里慢慢相知,1937 年 “七七事变” 的爆发却将两人拆散。孔祥瑛随校南迁昆明,钱伟长则辗转多地,直到 1939 年元旦才抵达西南联大。重逢的那一刻,钱伟长看着朝思暮想的姑娘,眼眶瞬间红了。此时,他的恩师、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调往重庆,特意将物理系二年级的热力学课程交给了这位研究生 —— 于是,钱伟长以研究生身份授课,四叔钱穆则在历史系任教,叔侄同校任教的佳话,在联大校园广为流传。

1939 年 8 月 1 日,钱伟长与孔祥瑛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国学大师钱穆主持仪式,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担任证婚人。婚礼上,钱伟长深情吟诵:“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便是两位才子佳人爱情的最好注脚。

04异国求学与归国情切

1940 年 8 月,钱伟长获得留学加拿大的机会。临行前,他护送身怀六甲的孔祥瑛回到重庆娘家。不久后,儿子钱元凯出生,孔祥瑛独自带着孩子,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度日,全靠丈夫从异国寄来的书信慰藉相思。

1946 年,已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的钱伟长,接到了恩师冯・卡门的挽留 —— 美国多所大学开出 8 万美金的年薪,邀请他定居。但钱伟长摇头拒绝:“我出国是为了学本事报国,现在该回去了。” 他以探亲为由毅然归国,孔祥瑛望着风尘仆仆的丈夫,泪水夺眶而出 ——“久别七年重相聚,自有一番凄苦与欢乐”,这是钱伟长在日记里写下的心声。

05风雨同舟:最艰难时的不离不弃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56 年,他与钱学森、钱三强携手制定中国首个 “十二年科学规划”,以远见卓识为国家科技发展擘画蓝图,“三钱” 的美名从此传遍全国。

可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1958 年,钱伟长因反对照搬苏联教育模式,提出 “通识教育”“教授治校” 的理念,被打成 “右派”。从受人尊敬的教授,一夜间变成了实验室的清洁工,甚至有人逼迫孔祥瑛与他离婚:“和右派划清界限,才是进步!” 孔祥瑛却斩钉截铁地拒绝:“我信他的为人,信他的报国心,这辈子绝不分开!”

好不容易熬过五十年代的动荡,1966 年 “文革” 来袭,身为清华附中校长的孔祥瑛也未能幸免 —— 被剃 “阴阳头” 游街的屈辱,让她几近崩溃。钱伟长白天被批斗,晚上就守在妻子身边,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我们连死都不怕,还怕熬不过去?要乐观,要活着!” 在丈夫的陪伴下,孔祥瑛终于挺过了最黑暗的日子。

06老当益壮:晚霞中的坚守与告别

1983 年,71 岁的钱伟长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 —— 中组部破格任命非党员的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且不受年龄限制。彼时的上海工大还是所四流院校,钱伟长大刀阔斧改革:建学科、引人才、抓教学,短短十几年间,学校跃居全国百强,更名为 “上海大学”。

这背后,离不开孔祥瑛的默默支持。除了公务活动,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孔祥瑛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是他最坚实的后盾。1999 年,钱伟长赴京开会时突发中风住院,刚脱离危险就听说孔祥瑛生病,不顾医生劝阻执意飞回上海:“我要陪着她。” 此后,无论多忙,他每天下午四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陪妻子说话、读报,雷打不动。

2001 年 1 月 11 日,孔祥瑛还是走了。相濡以沫六十余年的老伴离去,90 岁的钱伟长失声痛哭,像个孩子般蜷缩在病床边。2010 年 7 月 30 日,98 岁的钱伟长在上海病逝,追随妻子而去。

2020 年 2 月 5 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编号 283279 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钱伟长星”。如今,这颗星星在苍穹之上闪耀,仿佛在诉说着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执着、奋斗与深情 —— 他的一生,是 “为国铸器” 的传奇,更是 “风雨同舟” 的佳话。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