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生娃=领钱?2025 年3600 元红包+幼儿园也打折,国家喊你薅羊毛啦

发布日期:2025-08-13 16:41    点击次数:144

还有三个礼拜左右,神兽就要归笼了。我这个中年老母亲是盼星星盼月亮来掐着手指算,恨不得马上开启时光加速机,让耳边一天十几个小时循环滚动的“妈——”消停一会儿。

就在这个暑假里,好几个刺激生育的政策蜂拥而至:先是三岁前的娃每年可以领取3600元的大红包,接着又来一个免除公立幼儿园大班保育费的好消息——只是我们家都华丽地错过了这两波福利。

虽然官方的旗帜已经很鲜明地竖在那儿了,然而民间对生娃这件事却不大感冒。大好的薅羊毛机会摆在那儿,就差没拿个大喇叭在村口喊了。

且不说这两项政策背后对应的是一笔巨额财政补贴,国家队为啥会紧锣密鼓地刺激生育呢?

不得不说,国家智囊团里的高人就是多,这么做背后是有原因的。

1

养老金不是孙悟空,也得靠娃娃续命

从古至今,人口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儿童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这还真不是空话和废话。

就说我们现在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各种快捷的外卖快递等各项服务,还有这些年来为数不多、没怎么涨价的工业品,这些都是我国的人口红利带给万千普通人的福利。

人变少了,就是资源的流失。往极端了说,如果谁都不繁衍后代了,连家都没了,又哪来的国呢?

最近网上有个热门的词叫做“全职儿女”,前几天我在网上刚好刷到一个类似的视频:

一个00后的大学毕业生,吭哧吭哧老费劲了,在市面上找到的工作其薪水也不过三五千。而他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个个都拿着丰厚的养老金。

他的父母离退休还有几年,这种情况下,他干脆辞职去替父母照料上面几个老人。每个月一个老人象征性地给他一两千,加起来都比他上班的工资还要高得多。

最重要的是,小伙子辞职照料自己的亲人,这件事本身也是皆大欢喜的:

老人请人照料也是要花钱,给谁不是给,还不如把这笔钱花在自家人身上。而且几个老人身边时不时能有嫡亲的孙子外孙陪着身边说话话聊聊天,这种情绪价值可比外面护工的服务高了去。

也许你要说,这个视频只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一小撮人,多数人的父母没有那么多养老金拿。

我想说的是,的确没有那么多人有这种好命,而且他也不可能将这份事业干到地老天荒。

可你有没有想过,眼下那些领着高退休金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正是千千万万个996 的打工人,一砖一瓦给垫起来的。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如果现在是四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年人,地方上的养老金还能正常运转;

若是出生人口一直走低,未来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改变,到时候让两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年人,财政就很吃力了。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养老金就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进多出少才能玩下去。如果出多进少,为了不破产,那就只能变相地调小出水量。

未来我们国家会不会像隔壁日本那样,将来等我们老了,到手的养老金会不会温水煮青蛙式地缩水或者延迟领取呢?

这样鲜活的案例,我之前也写过一系列的案例,有兴趣的点击这里。

2

娃是婚姻的“502胶水”

其二,有孩子的家庭结构更加稳定。

孩子是连接父母之间的那根纽带。

这年头外面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了,抛开这些不算,手机这样的体外器官很容易把我们的魂给勾走了,那种海枯石烂的爱情终究还是有保质期的。

不管是七年之痒,还是十年之痛,相对而言,有孩子的家庭不那么容易分崩离析,就算是想散伙,两个人也要考虑一下代价和成本。

共同财产比如房屋车子这些东西,大不了贱卖变成钱。两个人不管是对半分还是三七分,这些东西都分得清楚,做数学题罢了。

但是,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是两个人共同的资产。这个怎么分,该分给谁?活生生的一个人,又不能劈成两半。而且真心爱孩子的人也不忍心让孩子遭受痛苦,为孩子着想也都忍了。

围城里面的人也清楚,就算换一个人来搭档,一样要重新磨合几年,合不合脚那是后话,何必那么折腾呢?一段婚姻只要没有硬伤,就这么凑合过呗。

反观没有孩子的家庭,需要考虑的因素就简单多了。两个人很可能因为共同生活的时间短,也没有那么多的资产需要切割。分手讲究好聚好散,绝不拖泥带水,整个过程干净利索多了。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社会上少一些流动人口,多一些三口四口多口之家,总体而言,这种标准的家庭模式组合起来的体系更加稳定。

因为根本不需要上面的人来操心,每个小家庭内部的人员会自觉地跟着大部队走,结婚生娃养娃,一代代往下循环,生生不息。

说得刺耳一点,不管是红楼梦里做杂活的丫鬟小厮们,还是当代的“牛马们”,为了后代能顺利长大成人,怎么也会老老实实地在流水线上当螺丝钉,安安心心地在格子间搬砖,勤勤勉勉地在大街小巷卖吆喝做生意。

反正大家都在各自的轨道里正常运转,忙着给娃赚奶粉、尿不湿和补课费,忙得跟个陀螺一样,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反而是社会上闹出来的各种极端事件,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游离分子搞出来的,破坏性极强,社会影响力极坏。

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家就算是贴钱也要鼓励生育呀。

3

娃才是最持久的“消费券”

其三,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耳熟能详的车子,现在动力不足了,基本都撑到极限了,那就只能刺激内需了。

所以,这几年全国各地冒出来各种刺激消费的消费券、国补、省补,说来说去,就是给老百姓多一些补贴,让他们从口袋里掏钱买东西的时候,动作麻利点。

这背后的逻辑是,官方都给捡漏薅羊毛的机会,还不抓紧时机吗?

问题是这几年该补的都补了,能想的法子都用了,效果看上去一般般。

还有什么高招呢?没错,生娃就是刺激经济的绝招妙招,还是妥妥的阳谋。这一招没有副作用,而且药效持久,比灯塔国直接撒钞票饮鸩止渴安全有效多了。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家吧:十几年前刚买房的时候,家里空空荡荡没多少东西;而现在两个娃,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东西,床底下塞满了被子衣服,客厅里堆满了孩子的玩具。

这些零零散散乱七八糟的物品,绝大多数都是给娃买的。

别说是我眼睛里能看到的这些物品,就连购物车里没下单的宝贝,已经种草的商品也基本是给娃预留的。

推己及人。你说一个普通家庭生娃之后,会给家里添置多少东西呢?

孩子吃的、用的、玩的五花八门的商品,还有各种潜在的服务,这些需求加在一起会带动多少个行业呢,又会填补多少个就业岗位呢?又能带来多少政绩和GDP呢?

4

写在最后

如此看来,国家鼓励生育也是为了长远的发展。用一句官话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政策,没啥挑剔的。

愿意生孩子的家庭暂时苦一点、累一点,但是回报在后头,只是性价比没我们期望中那么高。

如果硬要说有啥损失,那些不愿意生孩子的人要出点血了,上面拿他们缴纳的税费去补贴给愿意生娃的家庭了。

不过愿不愿意生娃都是个人的私事,我从来都是尊重别人的选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才是正道。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算是个老传统。在我的潜意识里,老祖宗说的“多子多福”还是有道理的,孩子多了才会让一个家庭充满欢声笑语。

人生短短几十年,少年时无忧无虑,中年时负重前行,老年时儿孙绕膝。

终究有一天,每个人都会从职场上回归到家庭,那时候职场上跟你有交集的人很快会将你遗忘。而真正的血脉关系断不了,它将是我们内心最大的盼头和依靠。

而没有孩子的老人,也许会攒下大把钞票,也能购买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服务,唯独买不来弥足珍贵的血脉亲情。

备注

这一篇纯属是自言自语,不是来催生的。

欢迎探讨,不欢迎辩论。

我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大家求同存异就好。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