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两广人若知晓此事会作何感想:三国时期,两广竟归东吴孙权管辖!

发布日期:2025-10-07 11:27    点击次数:139

《——【·前言·】——》

很多人觉得三国只打到湖北、四川就算南边了,其实错得离谱。

两广在三国时期,被孙权牢牢抓在手里,管得比北方都扎实。

别以为岭南是边角料,孙权不但要,还抢着要。

孙权动手前,两广已经成了“土豪小王国”

东汉末年,南方没乱到头。越往南,越是另一种秩序。

交州区域,范围向北延伸至广西南部,向南拓展至越南北部,西部与云贵高原接壤,东部则濒临大海。

中心在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别小看这个地名,在三国之前,交州就是汉朝南部最大的一块州域。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全是它的辖郡。

南海郡,即今广州、佛山、东莞区域;苍梧郡,便是广西梧州所在地;合浦,位于北部湾沿海,这些区域,在东汉末年已经人口众多,商业兴旺。

那时候中央顾不上管,西北割据,东部混战,南方反而清净。

交州这一带,被一个姓士的家族牢牢把控。士燮此人,颇有来头,由汉朝中央政府委派担任交州长官,表面上是朝廷的下属,暗地里却是当地的霸主。

他同时派儿子去管理统郡,又联络当地有权势的家族,还通过征税来供养军队,整个运作方式完全模仿了小型国家的模式。

朝廷想派新官下去,他一句“道远难行”就挡回去了。

没人能奈何他,连孙策、刘表这种北方大佬也都不碰这块地儿。

这是边疆形成独立个性的开端,中央一旦放松,地方上的强势者马上就变成真正的强者。

这块地资源也丰富,有铁、有盐、有港口,合浦盐场在当时至关重要,是南方关键的物资来源地,控制此地就能掌握海上贸易,也能影响南方的财政命脉。

孙权看得清楚。他知道西边是刘备,北边是曹操,南边这片地必须收进来,不然等人强大起来反过来咬一口,麻烦大了。

他不敢正面交锋,士燮在当地经营多年,民众和部队都掌握在他手里,仓促出兵会得不偿失。

于是走了另一条路——先拉拢。

孙权上表,册封士燮为“辅义将军、交州牧”,送官印,送文书,给足面子,士燮见状,既然对方不举兵相向,自己便可以公开表示顺从,表面上看似是归顺,实际上还是保持自主权。

表忠之后,士燮照旧当土皇帝,孙权那边装没看见,继续稳住局势。

表面和平,实则暗斗开始。

孙权不动刀,动的是地图,划出广州州专治两广

士燮死后,孙权立刻出招,地头蛇没了,接管正好。

他并未直接兼并交州,而是策划了一项极端举动,将交州分割成两部分,东部沿海区域另设为新州,命名为“广州”。新州的行政中心设在番禺,也就是如今广州的所在地。

这个操作非常高明。

交州古城位于越南北部,与东吴沿海地带相距甚远,其行政管理效能不高,孙权将东边区域划分出来独立治理,这相当于他完全掌握了一切事务。

广州市管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这几个地方,它们现在都属于广东广西的范围。

孙权派遣吕岱、步骘等人前往岭南地区驻守,目的是为了平息当地士族的不满情绪,同时清除内部的异己分子。

吕岱是硬茬,军政一把抓,办事利索,不留情面。

几个不服的新附豪族很快被压服,整个两广正式纳入东吴体系。

从此之后,孙权对这片土地拥有直接的管辖权,包括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和征召士兵的权利。这并非只是象征性的名义上的管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控制。

广州州设立,意味着两广从“地方半自治”进入“中央直控”。

孙权没有大肆宣传,也没发诏书炫耀,仅在行政区域划分中悄悄增加了一个环节,这一举措,立刻明确了广东广西在三国时期版图中的实际地位。

这是东吴真正的高明:不是靠兵力征服,而是靠行政重构。

别人都盯着长江,他已经悄悄布好南疆。

而且这一招直接打破了“岭南是蛮地”的传统偏见。孙权把广州纳入正式管理范围,安排刺史负责监督,设置郡守进行地方统治,下达政令实施控制,使两广地区完全进入国家管理体系。

那个时期,北方多数地方动荡不安,广州州却能按时进贡,粮食供应稳定。这种情况,出乎众人意料。

交州原来的地方在混战时被西晋夺取了,而广州州却一直牢牢掌握在东吴的手中,直到东吴最终灭亡了。换句话说,两广在三国时代始终站在孙权这边,从没脱过钩。

当今谈论三国,人们常想到的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却鲜少提及南方两广那片土地。

可真实历史是,广东广西早已与东吴实现融合,行政运作、军事安排、文化传承都紧密相连。

两广绝非可有可无之地,实为东吴南部防御的关键所在。倘若失去广州,东吴的补给线、商品输出及海上贸易将难以为继。

说到底,三国的疆域远比小说里的地图更宽。两广人真要追根问祖,祖籍可能真要往东吴查。

乱世避风港,两广成了中原人的“后花园”

东吴掌控两广不只是图地盘,更是一条退路。

中原陷入动荡,战火蔓延至汉中地区,曹操发动南伐,刘备实施西征,黄巾军、董卓势力、吕布依次登场,导致百姓四处漂泊,生活困苦。

很多读书人、豪门家族、旧官僚没地方去了,只好向南,往岭南走。

抵达南海郡,来到合浦,进入苍梧,向南行便是大海,他们不愿入海谋生,于是选择定居下来,因此,两广地区便成了流亡者聚集的场所。

此处无需兵戎相见,天气温和宜人,既出粮食,又产食盐,矿产丰富,当地官员系东吴人士,双方往来沟通顺畅。这些人一住就是三代。

孙权深知这些人作用很大,他派专人给他们分派耕地,安排工作岗位,并且指导他们兴办学校。

你富有才情,我安排你起草官方文书;你通晓典章,我指派你培育后辈;你擅长管理,我授予你行政职位,如此一来,岭南地区的文化风格很快趋向了“中原模式”。

东吴不施行强制同化政策,而是促使文士们自发融入当地。当地语言可以继续使用,传统服饰也可以保留。制度是东吴的,税收是东吴的,行政命令是从建业发的。

最突出的代表是步骘这个人,他肩负着中原地区的学术体系,在岭南地区推行变革。他在交州建立学校,在郡县设立书院,促使东吴将岭南从原始的部落形态转变为更为规范的郡县制度,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南方人开始识字了,开始写奏章了,开始能参与朝政了。

这时候,两广不再是“边地”,而是东吴的文化延伸区。

番禺成为地方枢纽,各类商贩、武将、读书人纷纷到此聚集,来来往往,变化迅速。港口堆积如山的货物,海外交易也暗中开展起来。

港口与合浦相通,盐铁从南海运出,岭南地区的价值得以实现。孙权认识到,这片土地,足以支撑起国家的一半疆域。

因此,他下令将交州民众迁移至广州,以促进当地建设。他明白,谁掌握人口资源,谁就能巩固基础。

两广从这个时候开始,从避乱之地,变成国家南部发动机。

你以为岭南只是藏身之处?错。它是东吴稳定政权的压舱石。

两广归东吴,不是例外,而是格局

三国末年,东吴慢慢失势。西晋统一天下,灭吴纳地。

令人费解的是,两广地区并未发生骚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叛变行动,也没有地方势力发动独立起义,更没有形成割据局面,晋军刚一抵达,当地便立刻臣服了。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他们早已适应了统一政权的管辖。广州州建立了很多年,当地已经构建了完备的行政管理架构。

从州治到郡县,从官府到税吏,都是成建制运作的。

你换个老板,老百姓不管。他们只关心田税照缴,治安有人管。

这就是孙权留下的遗产。不是武功,而是制度。

与北方三国混战形成鲜明对比,两广地区的这段安稳局面,仿佛脱离三国历史的另一段独立篇章。

此外东吴朝代遗留下来的许多汉人望族,相当一部分在晋代、南朝依然很有影响力,部分甚至发展为岭南地区的“士族中心”,他们的家谱文献中记录着“孙吴时期的臣子”或“吴国时代的郡守后代”。

东吴的文化归属感直接传递给了后来的王朝。这种传承,并非依靠军事手段维系,而是凭借情感共鸣、制度延续和教育推广。

这段历史常被大众遗忘,提及三国,人们往往聚焦北方战火纷飞,却忽视了南方这片“沉寂之地”在暗中积蓄力量。

两广从此进入国家结构之中,不再是边地,不再是“南蛮”。

东吴建立后,南方首次形成清晰疆界,设置完备行政体系,确立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格局。

这种构造模式持续存在,到了唐代和宋代,它演变成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根本发端。

珠三角地区如今的经济繁荣,其基础早在孙权执政时期就已奠定。广州的名称并非清朝创立,也不是民国时期确立,而是由孙权当时所命名。

东吴不是一个打天下的强国,但它是第一个让岭南成型的国家。

所以,当你说“两广属东吴”,别惊讶。这不是段子,是历史。

当孙权派遣刺史前往番禺,将广州州名载入诏书时,岭南便完全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

不是附庸,不是遥领,是实控。

如今众多人热衷讨论三国历史,却只关注诸葛亮多次北伐,司马懿设下八门金锁之计,而忽视了孙权在绘制南方疆域时的重要作用。那支笔,将广东广西纳入了汉民族的版图之内。

两广,早在三国时,就没缺席过。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