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9 08:49 点击次数:163
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刚当上状元,笑得灿烂自信,却被不少网友狠狠地喷了一轮。有人说她格局太小,考得高分也只为了逃离社会的底层,这话特别刺眼,让人忍不住想:她到底哪里错了?
你看,她长得挺端正的,戴眼镜、头发盘得整整齐齐,牙齿白得发亮,一身土黄色的衬衫,带着颗小虎牙,笑着说话,感觉挺阳光的。眼睛里透着天真,好像对这个世界还充满期待和理想,完全没有世故的阴影。
采访的时候,她告诉大家:“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我妈一直让我努力学习。开始我觉得她挺唠叨的,有时候还会跟她发脾气。那时候我觉得她好像跟我比来比去,非得让我比别人考得更高,她脸上的骄傲也让我觉得,可能他们就是想让我表现得更优秀,才有面子吧。”
说完这番话,她不由自主地眨了眨眼,表情变得严肃又真诚:“其实我后来才知道,她只是希望我将来不要掉到社会最低层。她不是想让我飞黄腾达,也不是要我回报什么,她只是不希望我将来受苦,少为生活发愁,多一些选择的自由。”
她笑了,脸上还带着那酒窝,感觉特别纯真。你看,这话说得真实又暖心,像个小大人似的。还没真正经历社会的炼狱,她就敢这么说,听着让人心里很感动。很多家长都可能会觉得这孩子挺懂事,真的像个成熟的成年人。
她用一种很务实的态度继续说:“现在,你也知道这个社会变了,以前很火的工厂,现在岗位变少了。很多人都在问:读书到底还有啥用?”
然后,这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条理清楚,自己反问自己:“我觉得读书其实还有个意义,就是提升自己。不是只为了拿个文凭,因为凭那几个证书不一定让你一夜暴富。但知识可以让你变得更有底气。你可以更懂得看问题、做判断、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放弃。这些,用得不一定马上能发光,但可能会在你关键时刻帮你扭转人生。”
她说得很认真,话里有理,表现出很深的洞察力。我觉得她信的是: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能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更成熟。
18岁的她,有这样的觉悟挺难得了,确实是个语文状元。不像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她会用心思考,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她讲的既有现实的基础,也带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像在山巅俯瞰大地一样,有点超然的感觉。
结果,这番话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有人批评她:读书就是为了逃离底层,这太狭隘了。什么“社会底层”“努力提升自己”“有选择的权利”……这些词让一些人觉得太功利太现实。在他们看来,这样说还不够直白:其实就是不想干苦力,想靠读书换个好工作,过得舒服点。普通人理解一点,但作为一个状元,这样说就少了点格局。
有人说,她还太年轻。只考了个语文最高分,就觉得自己成功了。她虽然语言天赋不错,但眼界还只是局限在表达上。她说自己要“摆脱底层”,那是挺高的境界,不过也希望她能实现吧。
也有人评论:她太天真了,没经历社会的苦难。等她工作几年,才会明白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想跨越贫富差距,得几代人努力,加点运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她虽然是高考状元,未来不一定成社会的精英,但生活稳定、过得不错,问题不大。
还有一些人很刻薄,说她长得不好看,要不要整整牙?还说她“尖嘴猴腮”的,是挖斗一样……对这些攻击我只能说:人各有志。她有自信,有能力,就算外貌平平,也是努力走到今天的。
反倒觉得,支持她的人挺多的。有评论说:“说得好,这不就是为了更自由、更好的生活。”她笑得那么灿烂,母亲的用心也没有白费。她没有错,读书确实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
有没有人想过:这孩子说的这些,就算有人不认同,也没必要攻击吧?一句“逃出底层”就得让人觉得刺痛?他们嫉妒她的自信,盼望着她落空吧。
当然,评论区也验证了一点——读书的价值,真的有人不懂。那些活得不咋样、心有不甘的人,才会在网上发泄不满。
这个女生考出了724分,终于明白了读书的真正意义。父母不只是让你飞黄腾达,他们更希望你不要太辛苦,人生的某个阶段能有选择的自由,过得健康、快乐。这不就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声吗?
一些成年人带着老派眼光去嘲笑、小看这些年轻人,未免不太公平。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前几天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遇到的那个农民工大哥。人家留下一本自己签了名的书,还给我留电话号码,说以后有事可以联系。
原来他是湖南濮阳人,年轻时当过老师,现在在北京打零工。工作闲暇,喜欢看看关于农机、汽车驾驶、电焊的书,还特别爱读古诗词。
我觉得,读书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实用技巧型的,比如帮你工作用的资料,能帮你更快找到出路;另一种就是修身养性的,比如文学、古诗词。这种读书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滋养心灵。
无论收入多少,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让自己心里富足的事。就像英国作家毛姆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无论生活多难,我们都可以仰望星空,找到心灵的平静。
这才是读书最宝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