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灌区信息化系统开发

发布日期:2025-08-04 11:29    点击次数:143

灌区作为农业灌溉的核心基础设施,传统管理模式常面临 “用水不均、效率低下、数据模糊” 等问题 —— 比如灌溉全靠人工开闸,下游农田常因水量不足减产,上游却因过量灌溉浪费水资源;用水数据靠手写记录,统计耗时且误差大。灌区信息化系统开发通过 “传感器监测 + 智能控制 + 数据管理” 技术,实现灌溉 “按需供水、精准调控、数据可溯”,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已成为现代农业节水增效的关键手段。

一、核心功能:覆盖灌溉全流程管理

(一)墒情与水情监测:让灌溉 “看数据说话”

系统在田间和渠道部署传感器,实时掌握土壤和水源状态:

土壤墒情监测:每 50 亩农田设 1 个墒情传感器,监测土壤含水量(精度 ±2%)、温度,数据每 30 分钟上传,在电子地图上用颜色标注墒情等级(红 = 干旱、黄 = 适宜、绿 = 过湿),直观显示 “哪块地需要浇水”;

渠道水情监测:在干渠、支渠安装流量计(误差≤5%)、水位计,实时监测灌溉水量、渠道水位,避免 “跑冒滴漏”(如渠道破损导致水量流失);

气象数据对接:接入当地降雨、风速等气象信息,当预报未来 2 天有中雨时,自动提示 “暂停灌溉计划”,减少无效用水。

某万亩灌区应用后,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实时查看 30 个监测点的墒情,不再需要开车下乡巡查,工作效率提升 70%。

(二)智能灌溉控制: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系统根据墒情数据自动生成灌溉方案,并远程控制闸门、水泵等设备:

自动调度:当土壤墒情低于 60%(作物适宜含水量)时,系统自动计算灌溉量(如 “每亩需水 30m³”),并按 “先下游、后上游” 的顺序开启支渠闸门,避免争抢水源;

远程操控:管理人员在电脑或手机上点击 “启动灌溉”,闸门自动运行至目标开度(如 “开启 30%”),运行状态实时反馈(如 “已灌溉 2 小时,完成 60%”),无需现场值守;

定额管理:为每个村、每组设定用水定额(如 “村 A 每月用水不超过 5000m³”),超限时自动关闭闸门并报警,倒逼农户节约用水。

某小麦灌区通过智能控制,灌溉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5 天,亩均用水量从 250m³ 降至 180m³,节水率达 28%。

(三)用水计量与收费:让数据 “算得清、收得明”

解决传统 “按亩收费” 的不公平问题,实现 “按表计量、按量收费”:

智能计量:在斗渠、农渠安装智能水表,自动记录各农户的用水量(精确到 0.1m³),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避免人工抄表的误差和纠纷;

自动核算:系统根据用水量和水价(如 “1.2 元 /m³”)自动计算水费,生成缴费清单,通过短信推送至农户手机;

缴费联动:支持微信、支付宝在线缴费,缴费成功后自动解锁下次用水权限,未缴费则限制灌溉,减少催收成本。

某灌区推行计量收费后,水费收缴率从 70% 提升至 98%,农户节水意识明显增强,总用水量下降 20%。

(四)工程维护管理:让设施 “坏得少、修得快”

系统建立灌区工程(渠道、闸门、泵站)的电子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状态监测:通过振动传感器、电流监测仪,实时监测泵站电机、闸门启闭机的运行状态,预判故障(如 “电机轴承磨损,建议 15 天内维修”);

报修闭环:农户发现渠道破损、闸门故障时,可通过手机 APP 拍照报修,系统自动定位故障位置并派单给维修队,维修完成后上传验收照片,形成 “报修 - 处理 - 验收” 闭环;

维护计划:根据工程使用年限和状态,自动生成年度维护计划(如 “3 月份检修所有支渠闸门”),避免 “不坏不修” 的被动局面。

某灌区通过系统管理,工程故障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年度维修成本降低 30%。

二、技术支撑:三大技术保障系统高效运行

(一)物联网感知技术

田间传感器、渠道计量设备通过 LoRa(低功耗广域网)或 4G 传输数据,覆盖半径达 3-5 公里,适合大面积灌区部署,数据传输成功率≥99%。

(二)GIS 地图与可视化

将灌区行政区划、渠道分布、监测点位置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支持缩放、平移查看,点击任意地块可查看墒情、用水量等详情,让数据 “一图了然”。

(三)移动应用平台

开发农户版 APP(支持安卓、苹果系统),功能简化为 “查看墒情、报修、缴费”,界面用大图标、文字,方便中老年农户使用。

三、适用场景:不同规模灌区的定制方案

(一)大型灌区(灌溉面积>50 万亩)

重点强化 “集中调度 + 分区管理” 功能,支持多用户权限(总干渠管理员、支渠管理员),实现 “全局把控、分级负责”。

(二)中型灌区(5-50 万亩)

侧重 “智能控制 + 计量收费”,通过闸门远程控制实现精准供水,结合智能水表解决水费收缴难题。

(三)小型灌区(<5 万亩)

提供轻量化方案,简化设备(如仅部署墒情传感器和简易闸门控制器),降低成本,适合乡镇级灌区。

四、成功案例:节水增效看得见

案例 1:某 50 万亩大型灌区

痛点:干渠、支渠共 200 公里,灌溉靠人工开闸,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年用水量超计划 15%。

方案:部署 50 个墒情传感器、30 套渠道流量计,开发 “智能调度系统”,实现闸门远程控制。

成果:灌溉用水效率提升 30%,年节水 1200 万 m³,上下游用水纠纷减少 90%。

案例 2:某 3 万亩中型灌区

痛点:水费按亩收取,农户不爱惜水;渠道破损多,维修不及时。

方案:安装 100 台智能水表,开发 “计量收费系统” 和 “工程报修 APP”。

成果:水费收缴率从 65% 提升至 99%,农户亩均用水量下降 25%;工程维修响应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6 小时。

五、开发流程:4 步建成信息化灌区

需求调研(15 天):现场勘察灌区规模、现有设施、管理痛点(如 “用水不均还是收费难”);

方案设计(10 天):输出传感器部署图、功能清单、预算,明确 “建什么、怎么建”;

建设实施(45-90 天):安装设备、开发系统、调试运行,确保数据准确、控制可靠;

培训交付(7 天):培训管理人员和农户使用系统,提供操作手册和 1 年免费售后。

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核心是 “让灌溉更智能、用水更高效”。它不仅能解决 “浇地难、收费难、管理难” 的老问题,更能通过数据驱动实现 “节水、增效、降本”。如果您所在的灌区仍在靠人工、凭经验管理,不妨了解灌区信息化系统开发,用技术为现代农业灌溉注入新动能。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