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5:37 点击次数:134
“整个成都都在为轨道交通突破700公里欢呼,就我们青白江,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这话听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当一个城市的地铁版图扩张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时,那些被网遗漏的角落,感受到的就不只是不便,而是一种被抛离的刺痛。青白江区的居民们大概就是这种心情,他们的要求听起来再卑微不过:不求什么新潮的地铁线,先把那条老旧的宝成铁路利用起来,改成通勤铁路总行吧?
这事儿说了好几年,每次询问,得到的答复都像是复读机:“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争取”这个词,用得真是巧妙,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每天在拥堵中耗费生命的人来说,这种等待,最是磨人。
这种感觉,大邑的人可能懂得更深。他们的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条规划中连接县城与安仁古镇的空铁试验线,像一道风景,也像一道伤疤,静静地悬在半空中。工程进度完成了将近一半,然后,就没然后了。资金不足,市场环境变化,几个字就解释了一切。可对于当初满怀期待的本地人和游客来说,这解释太空洞了。那钢筋铁骨的半成品,如今更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挂在大邑的天上。
每次有人在网上问起,官方的回复都透着一股无奈的标准格式:业主单位正在积极筹集资金,钱一到位,马上复工。一年又一年,筹钱的话术没变,但那悬着的轨道却在风吹日晒中慢慢老去。
画面切到双流,又是另一番光景。住在龙樾湾附近的居民,没有一个停工的工程可以抱怨,他们面对的是一张画在纸上的饼。规划图上清清楚楚,未来这里会有地铁17号线和21号线,甚至站点名字“蛟龙工业港南站”、“余家院子站”都定好了。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可现实是,眼下每天的通勤都是一场战斗。公交车又少又慢,对于上班族来说,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地被浪费在路上。规划里的地铁线,就像远方的地平线,看得见,却怎么也走不到。
这就构成了成都这座超级城市一个有趣的剖面。一边是高歌猛进的7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骄傲;另一边,则是大邑悬空的梦,青白江焦急的等待,和双流远水不解近渴的规划图。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建或不建”的问题,而是资金、是跨部门协调的难度、是城市发展优先级的复杂博弈。
宝成铁路的改造,牵扯到国铁集团,审批流程远比市内地铁复杂。大邑的空铁,作为一种新制式轨道交通,本身就带有试验性质,在市场环境趋冷时,资本退缩几乎是必然。而双流的地铁规划,则要服从于整个城市上千公里网络的庞大建设计划,排队是免不了的。
说到底,宏大的城市叙事,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那张越来越大的轨道交通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铺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把每个人的日常通勤都编织进去?这可能比庆祝又一个百公里里程碑,来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