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9 00:09 点击次数:69
城市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也会出现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布局失衡等各种“城市病”,需要及时进行体检和治疗更新。
排水、供水、燃气、电力等地下管网构成的“城市生命线”,考验着一座城市“里子工程”的成色,没有“里子”的过硬,就不可能有“面子”的长久和体面。
最近,青岛市南区一场供水管网的“地下手术”正在展开,“更新换代”之前的水泥管已经服役40多年,年久失修加上用水压力加大,随时都有爆管的风险。
老管线的运行风险与日俱增,居民们天天盼着能早日实现“用水自由”“水质保障”。青岛从2024年启动了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今年青岛市的改造目标是35公里,涉及青岛的三个老城区。在老城区进行管网改造,会面临文保单位、单向交通、交叉管线等诸多复杂问题,管网更新难度比新建还要高得多。
更大的挑战是这轮更新并不是简单的“换管子”“修管子”,而是要对改造片区的地下管网运行逻辑进行再造。
管线更换完成后需要加装传感器,后续管网的运行数据就可以实时回传至调度中心。记者看到了配合管网改造同步上线的监控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显示建设工程的硬件信息,还会监测水质、水压、流量。
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建设的新泵房也解决了青岛市存在多年的高楼二次供水难题,住在高楼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洗澡做饭的时候水压不够了。
管网改造是城市更新“里子”工程,虽然在平常看不见的地下,但却是伸向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 为了集中管理和维护城市管线,青岛市还建设了城市管廊“共享空间”,把原本分散的水、电、气等管线集中在一起。
这个全长7.2公里的管廊,建成后能够集成8大类16种管线,不仅可以解决管线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还避免了频繁“开膛破肚”成为“马路拉链”的发展困境。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从“粗放发展”向“精细运营”转型的关键一环。截至目前,青岛市已建成各类城市综合管廊194公里,入廊管线涵盖供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和通信等8大类,线缆总长度超过2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