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3:21 点击次数:180
风向翻转先在外部
如果把中东这盘棋倒过来观察,最先显眼的不是加沙的战火,而是安全格局里突然冒出的新说法。9月17日这一天,有媒体称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按照此类条约的常见表述,一方遭遇第三国攻击,另一方有权利、有义务提供军事援助,性质接近于互保。舆论甚至顺势联想到核威慑: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被问及“核威慑是否会对沙特开放”时,被报道给出过肯定回答。这一连串表述无疑刺中了以色列的神经——在设想中,巴基斯坦的核力量与沙特的投送能力叠加,就像把核阴影投在以色列周边。
不妨补上一点制度常识。互保条约并非千篇一律,从北约第五条到双边防务协定,触发条件、援助方式都可能以“酌情”为前提。所谓“核共享”,在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下更是高度敏感,是否共享、共享到何种程度,远不止一句“肯定”能坐实。类似消息一旦抛出,哪怕尚待多方核验,也足够改变博弈的心理盘:以色列不再被想象为该地区唯一手握终极威慑的角色,沙特的安全诉求也仿佛找到新的兜底。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另一条同样在9月17日出现的画面:耶路撒冷地区法院的听证会席位上,坐着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他不是以首相身份发表声明,而是以被告的姿态接受法庭程序。
法庭里的时间线
检方指控归纳得很明确:2007年至2016年间,内塔尼亚胡及其家人收受了约28万美元的好处,并为行贿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如果按检方目前的定性,最高刑期可达13年。这绝不是一场走过场的听证。以色列的刑法对“受礼—施惠”的链条十分敏感,尤其涉政商勾连的案件,历来牵动民意。
这场审理之所以被解读为“政治的延伸”,还在于另一条背景线:内塔尼亚胡在执政期间,被指曾推动针对以色列总检察长的罢免动作。相关说法甚至称,他“成功将这位最大的内敌踢出局”。这种叙述反映了以色列政治的一个常识——总检察长握有起诉总理的实权,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制衡既紧密又脆弱。换言之,谁试图改变游戏规则,谁就容易陷入“干预司法”的舆论漩涡。无论事实细节如何,国内社会因此对他产生“被孤立”的观感,是这次开庭的另一层背景。
把这两条线放在一起就多了几分“堡垒从内部崩塌”的味道:外部安全格局风声鹤唳,内部法治程序稳步推进,权力的掌舵人反倒成了被制度审视的对象。
话语场上的反噬
表象正在变得对内塔尼亚胡不利,话语场亦然。近期一次公开会议上,他把矛头指向卡塔尔和中国,称两者通过媒体等宣传手段推动对以色列的“孤立”。这番话引来强烈反弹。卡塔尔长期在巴以间斡旋,未必能赢得掌声,但“纵有苦劳”大体公认;中国在中东事务中一贯强调劝和促谈,对外亦少见主动卷入舆论对抗。因此,“把孤立归咎于卡塔尔与中国”的说法,在国际听众那里并不好买账。
更棘手的是,媒体生态本身就复杂。长期以来,外界常指称以色列立场在部分西方媒体拥有较强的话语影响力,这种结构性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逆转。如今舆论风向失控,归咎于外部推手,不免显得转移矛盾。很多批评者把原因指回加沙——他们指称,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国际观感由此恶化。对这类指责,特拉维夫方面强调“作战对象是武装组织”,双方说法针锋相对,冲突却在视野里一日深过一日。
这也是现代冲突的悖论:媒体战无处不在,但能决定舆情的仍然是地面事实。讲不清、也压不住,只会使本来就紧张的联盟关系继续松动。
向美国示意,还是向国内交代
把矛头指向中国,还有一层解读。在某些观察者这是一枚投向华盛顿的信号弹——把对华政策公开与美国并行,向共和党阵营,尤其是特朗普传达“美以共进退”的姿态,既能修复因地区空袭争议造成的裂痕,也可对冲民主党内的犹疑。
问题在于,态度补救并不能立刻挽回信任衰减。过去几年,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明显起伏,能源、伊朗、也门、人权,各有各的算计。如今若再叠加沙特与巴基斯坦“共同防御”的说法、以及可能的核合作想象,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框架看上去愈发松散。华盛顿的国内政治又恰处在党争激烈期,任何引火上身的盟友都会成为讨论桌上的筹码。这在以色列听来,绝不舒服。
制度小知识插入:以色列的“法律战”
许多人忽视了一个细节:在以色列,检方与法院体系的独立性相对坚韧。起诉在法理上并不取决于执政者脸色,听证与审理的程序刚性很强。把一个现任总理拉到耶路撒冷地区法院听证会,并非政争小把戏,而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组合拳。检方给出“最高可判13年”的刑度上限,也是法定框架下的动作——既表明起诉的严肃性,也为法官量刑留出空间。
从政治后果这样的案件会穿透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叙事边界。支持者可以强调“带领国家对外作战、对内稳住政局”的绩效叙事;反对者则抓住“贪腐—权色—传媒—监管”的链条不放。久而久之,社会心理会出现一种“鸟尽弓藏”的投射——当外部压力看似阶段性缓解,内部就会追讨那些被战争与安全议题压下去的账。
比较的横切面:谁在成为“替罪羊”
从古至今,权力场上不乏这种时刻:一位在危机中被选中的领导人,承担起“代国背锅”的命运。内塔尼亚胡的支持者会强调,“他代表着绝大多数以色列人的安全利益”;反对者会指出,“恰是这种强硬路径,使国家在国际上被迅速孤立”。两种叙述相互纠缠,最终指向一个共同的现象——当国内外压力叠加,社会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内塔尼亚胡在9月17日出现在法庭上的那一刻,便不再只是一个政治人物,而是制度、舆论、国际压力共同投影的载体。
此处可以再拉一条横向比照线:在区域安全框架上,沙特与巴基斯坦若真把“共同防御”做实,将重塑波斯湾与阿拉伯半岛的威慑均衡;在舆论与秩序上,卡塔尔继续扮演调停者,中国维持劝和促谈的角色,都会稀释以色列把外部孤立归咎于“舆论操控”的解释力。外部不再背书,内部就会强调问责。这是权力与制度的一场合谋,也是领导人与时代的一场误会。
以色列的内政算法
以色列政治的“算法”很独特:多党林立,联合政府脆弱,安全议题压倒一切,这些变量叠加,容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走向过度绑定。内塔尼亚胡曾经打出过一记险棋——被指谋求对总检察长动手。此举在支持者眼中是“拨乱反正”,在反对者那边却成了“干涉司法”的铁证。这种记忆一旦固化,等到法庭召唤出现,就不再只是“一次案件”,而是“此前积怨”的总清算。
因此,尽管有人把这次听证解读为“美国开始动手”的风向标,认为以色列的最大盟友也许在重新计算成本,但政治归政治,法治归法治。耶路撒冷地区法院对案卷细节的审查,不会以外交风向为直接依据。真正的消耗,恐怕在于政治资本:在法庭与国际舆论的双重压力中,任何一次公开发言都会被放到显微镜下解构。比如那次把责任指向卡塔尔与中国的表态,支持者会说是“强硬发声”,批评者则把它当作“转移视线”,两极分化会进一步侵蚀执政信用。
被动与主动的交界
如果把这段时间的节点串起来:9月17日的法庭听证、同日有关沙特—巴基斯坦防务关系的传闻、与此前围绕加沙行动的国际反弹,线与线之间并非偶然相遇。国际压力并未减弱,区域安全结构出现新叙事,国内法治又有自己的节奏。身处多重夹层的领导人,往往会把外交语言当成内政工具——向美国展示立场,向国内证明强硬,同时尝试给盟友一个“仍然可靠”的信号。
但历史常常不肯配合个人意志。以色列如果继续承受国际孤立的后果,未必真会在短期内被盟友“收拾”,却很可能在援助、合作、舆论三端遭遇更高的交易成本。国内方面,法庭的时钟不会因为外部变量而暂停,检方关于“2007—2016年间受益约28万美元、最高或面临13年”的量刑框架,会一页一页地推进。
余波与下一步
当人们问“以色列会不会对他下狠手”时,答案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背后,国家正尝试通过程序把政治与个人切割开来。在这种切割过程中,所有外部风声都会被纳入参照: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共同防御”叙事是否落地、卡塔尔能否延续斡旋空间、中国是否继续强调劝和促谈、美国国内党争如何影响对以关系,这些变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回音壁,最终都会折返到耶路撒冷的法庭门口。
古人云:“势者,因利而制权。”对内塔尼亚胡而言,利与权都在缩窄的逼仄里徘徊。他可以选择在话语上继续强硬,也可以在程序上力争清白;但无论选择哪一条,外部世界已经不再愿意为他的解释买单。法庭的灯光冷冷地照着,被告席上那张熟悉的面孔,映出的却是整个地区权力与秩序的投影。历史的叙事此刻不再抽象,它具体到每一个数字——2007到2016年的时间轴,28万美元的金额,13年的刑度上限,以及9月17日这一天在耶路撒冷的。这些细节,将决定故事的延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