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6:09 点击次数:145
最近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某地融媒体中心,请了个首席记者,给全体采编人员搞什么新闻摄影培训。讲什么会议构图、领导调研、特写镜头、后期处理。
这事儿本身平平无奇,但我看完,脑子里就一个念头:
建议所有游戏公司的宣发部门,都去这种培训班里回炉重造一下。
真的,别学什么好莱坞电影叙事,别研究什么病毒营销心理学了,就去跟这些整天跑基层、拍会议的老师傅们学学,什么叫“与光影同行,为时代存真”。
学学怎么把一个东西,拍得像个人话。
因为现在大部分游戏厂商的宣发物料,无论是截图还是预告片,都越来越不像人话了。
它们不是在展示游戏,它们是在对你的钱包和智商,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像素级的诈骗。
这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行业潜规则,一种把“欺骗”当做“预期管理”的顶级PUA大法。
一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游戏宣发的“诈骗”。
很多人以为,游戏宣发就是做个PV,放几张截图,找几个主播吹一吹。
这是十年前的玩法了。
现在的游戏宣发,是一门横跨心理学、金融学、行为艺术和玄学的复合型尖端学科。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在游戏本体的真实面貌暴露之前,最大化地收割你的预购款和期待值。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发明了无数骚操作。
第一种,叫“美颜仙术图”,俗称“Bullshot”。
你看到的那些官方截图,画面锐利得能刮腿毛,光影效果堪比伦勃朗再世,角色建模精致到让你怀疑自己的显卡是不是从废品站捡来的。
等你兴冲冲地买了游戏,进去一看,好家伙,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都算是给它留面子了。这简直就是凤姐和迪丽热巴的区别,中间差了十个亚洲邪术研究所。
他们会告诉你,这是因为“开发中版本不代表最终品质”。
翻译一下:我们用一台天河二号渲染了一张图,然后告诉你用你的小霸王也能跑出这个效果。
你信了,是你的问题。
第二种,叫“CG画饼术”。
一个游戏还没开发完,甚至连核心玩法都没定,没关系,先花几百万上千万,请个顶级动画工作室,给你做一个跟游戏本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CG预告片。
预告片里,天崩地裂,史诗叙事,角色魅力四射,世界观宏大到能装下整个太阳系。氛围感直接拉满,让你当场就觉得,这游戏不买不是人,不买就错过了人类第九艺术的巅峰。
然后游戏出来了,你发现,哦,原来是个不好玩的开放世界罐头,或者是个抽卡氪金的无底洞。
CG里那个一刀劈开山脉的猛男,在游戏里为了一个三星材料,得撅着屁股挖半小时矿。
这就好比你相亲,对方资料上写着“颜值吴彦祖,身家马化腾,才华高晓松”,结果见面发现是“发福版郭德纲,资产P2P,知识全靠刷抖音”。
这不叫宣传,这叫诈骗。纯纯的电信诈骗。
二
最骚的地方在于,你以为他们是水平不行,技术不够,才把游戏截图和视频做得那么拉胯吗?
你错了。
恰恰相反,他们是水平太高了,技术太强了,才能把“诈骗”做得如此天衣无缝,如此精准地踩在你的爽点上。
(插一句,我说的不是所有厂商,别自己对号入座嗷。)
你去看那个新闻摄影培训,人家老师傅教的是什么?是怎么在固定的、甚至枯燥的场景里,抓住最真实、最关键、最有信息量的瞬间。
他们的核心诉真,是“真”。是“所见即所得”。
而游戏宣发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是“梦”。是“所梦即所得”。
新闻摄影的KPI,是还原事实。而游戏宣发的KPI,是完成预购指标。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一个游戏,从立项到发售,动辄三五年。这三五年里,充满了无数的变数。项目管理的一泡污,核心人员的离职,技术瓶颈的无法突破,都可能导致最终的产品,跟最初设想的那个“梦”,相去甚远。
怎么办?
直接告诉玩家“我们做砸了,别买了”?那投资人的钱怎么办?老板的法拉利谁来加油?
所以,宣发部门就成了那个裱糊匠。
他们的工作,不是真实地展示这个游戏现在的样子,而是努力地维护那个在项目初期就吹出去的、最完美的“梦”。
他们不是摄影师,他们是造梦师。
用最牛逼的硬件,跑最高设置的特殊版本,找最刁钻的角度,打上最完美的光,再经过后期大神们几百道工序的精修,最后端给你一张“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截图。
他们不是在记录游戏,他们是在“创作”一个平行宇宙里的、不存在的完美游戏。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因为这个“梦”,才是驱动玩家掏钱的核心动力。
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看似拙劣的“诈骗”手段,总能屡试不爽?
是我们玩家太傻太天真吗?
一部分是,但更核心的原因是——我们也需要这个“梦”。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娱乐产品,它贩卖的本质,就是一种暂时脱离现实的沉浸体验。在游戏发售前的漫长等待期里,玩家社群的讨论、期待、幻想,本身就是游戏体验的一部分。
官方放出的每一张截图,每一段PV,都是燃料,投入到玩家这个巨大的“情绪熔炉”里,让期待之火烧得更旺。
厂商在赌,赌他们的“梦”足够诱人,诱人到让你愿意忽略那些危险信号,心甘情愿地掏钱预购。
而玩家也在赌,赌这次厂商能当个人,赌这次的“梦”能成真。
这是一场双方都心知肚明的豪赌。
厂商赌的是发售前的现金流,玩家赌的是发售后的好心情。
直到游戏解锁的那一刻,梦醒了。
当玩家发现自己花几百块买来的,不过是一个半成品,一个BUG满天飞的缝合怪,一个被阉割了无数核心内容的空壳子时,之前被“梦”喂养得有多饱满,现在的愤怒就有多滔天。
所有的社区,瞬间从“大型朝圣现场”,变成“大型维权现场”。
所有的赞美,都变成了最恶毒的诅咒。
这就是情绪的反噬。
你用一个虚假的梦点燃了玩家的情绪,那当梦醒时分,这股情绪就会反过来,把你烧得一干二净。什么《赛博朋克2077》发售时的惨状,什么《无人深空》当年的千夫所指……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新闻。
我为什么说游戏厂商的宣发,都该去学学新闻摄影?
因为新闻摄影的原则,是基于“事实”的“美化”。它是在不扭曲核心真实的前提下,用构图、光影去放大它的魅力。
而现在很多游戏宣发,是基于“幻想”的“伪造”。它创造一个压根不存在的美好,然后试图让你相信这就是事实。
一个的根基是石头,一个的根基是泡沫。
前者也许不够惊艳,但它踏实。后者也许足够梦幻,但风一吹,就散了。
泡沫破裂的时候,只会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个问候你全家的愤怒玩家。而这些玩家,才是游戏产业真正的根基——
可惜,总有人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或者说,他们不是想不明白。
他们只是单纯地,坏。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