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8 03:12 点击次数:177
风声鹤唳,一夜之间,国内AI上市公司们像突然换了剧本似的,纷纷抛出了“快到盈亏平衡啦!”的剧烈信号,把不少吃瓜群众和持币观望的投资者都拉进了热搜涡流。
出门问问、范式集团携手在同一天亮出各自的半年报,背景板上,写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亏损差不多不亏了,盈利曙光就在眼前”。
但等等,这真是天降财运,还是一次绵密筹谋的步步为营?
AI公司能不能真翻身,不光是财报上的数字那么简单。
咱今天就来解一解其中门道。
你说前一波AI上市公司过得有多艰难,谁愿意天天把“高研发、高亏损、盈利难”挂嘴边?
行业老油条都知道,这玩意可不是暴发户模式,干一年就能净赚几个亿。
过去几年,AI Agent这个词在资本市场里就像个百搭滤镜,多少公司眼巴巴等着它能变现,结果现实经常啪啪打脸。
但最近这个风向,确实变了些。
(是不是“变天”,得看你盘里有没有那票,对吧。)
先盯着范式集团看。
最新财报里,半年营收26.26亿,收入同比暴涨超过四成,核心的“先知AI平台”发力发得猛,行业用户一个接一个爆出增长。
亏损也收窄,听着确实挺让人心潮澎湃。
可最出圈的是那27亿港元的募资。
你以为凭空气募这么多钱?
背后其实是个很典型的AI公司“活下去”的绝招:一手拼业务,一手靠钱粮。
人家首席财务官还大大方方地说了,短期就是要把收入拉起来,至于要不要一直亏着等爆发——先以规模扩张为上,中长期目标更诱人,2029冲200亿营收不说,还要把利润率做稳。
听着是不是有点梦想和现实鸡尾酒的味道?
其实除了范式和出门问问,这种“要赚钱了嗷”氛围在AI港股上市公司里最近挺流行。
比如商汤,净亏损数额大的跟电影票房榜单似的,但也是喊出了明年盈利目标,甚至想靠拆分结构和融资翻盘。
科大讯飞同理,半年报出来也是营收暴涨、亏损收口。
难不成是AI公司找到新巢穴了?都去爆发了?
光看财务数据,确实欣欣向荣。
不过有几家真能说自己已经完全扭亏了,谁敢立FLAG,这里得打个问号。
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些公司暂时的“好光景”。
AI Agent热度猛,市场需求刷得飞快,公司的营销和研发费用有的就开始往下收。
算力、模型变现的路子似乎也开始有迹可循了。
再加上IPO上市瓜分资本蛋糕、品牌效应那一波加成,一加一大于二,就有了现在短期盈利曙光。
但你敢说这种增长绝对能长期持续、成为“新常态”?
人家都说了“仍需长期验证”,这不,官方发言也带着七分谨慎三分乐观。
范式这一轮算是AI行业的“老炮”了。
人家做行业大模型,一边和华为鸿蒙、海思芯片这些巨头深度合作,一边在AI模型端侧软硬件一体化。
专门拿“AI Agent+世界模型”这套打法深耕企业服务,标杆用户啥的,收割得起劲,像在铜墙铁壁里开山拓路。
IDC评价范式是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头号玩家,已经连续七年稳坐大哥位。
业务里头典型场景多了去,什么飞机制造零件成本省上亿、半导体智能排产产能提升超过一成,医疗那块直接让医院效率飙升,手术台次数都涨了快15%,这背后全是数据和智能体驱动。
你说AI有没有用?
听着比那些空口喊AI好得多。
不过,有点冷知识,集团一边拼扩张赛道,瞄准了AI+X(储能、稳定币、消费电子),一边在R&D、行政营销上缩减投入。
股票价格虽然追不上商汤和云知声,但这几年涨幅也不赖,有个稳定爬坡。
行业里头,企业服务大模型平台是主战场,范式集团不再死磕“Chat”,搞Agent、搞场景化才是王道。
但分业务看,收入增多的同时,有的板块收益实则在往下掉——比如SHIFT智能方案、式说AIGS这类业务今年就缩了水。
典型的“强主业、弱副业”分层,看未来能不能二次拉动。
再瞄出门问问。
公司老板李志飞是技术派CEO,自己上手写代码,亲自体验AI Agent带来的效率提升,说得很真诚,也很有画面感。
他总结,自家用AI把CEO直接变成超级个体,原本百人干的活,可能十个人就能搞定;产品体验端,则直观感受到了好几倍的效率提升。
这种现身说法,不是只会写PPT的风格,也算行业一支清流了。
他们家账本里,硬件和软件收入各分一半,硬件今年猛涨六成,软件却往下掉。
人均营收暴涨到近百万元,员工数量半年缩减约40人,明显就走了一个轻量化高效路线。
毛利率变化不大,主要是产品结构拉动。
但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都在减少,战略收缩,做薄做专。
李志飞也说了,AI软件是灵魂,硬件只是承载体,未来会推很多新形态,不只是做大众标准化产品——踩过坑以后,方向更明了,什么都想试试,有点“野蛮人进化成细分专家”的既视感。
细究这波AI公司“快要盈利了”的信号,真的是一场逐步破局。
过去行业最头疼的“亏损泥沼”,最终还是要靠业务结构调整、降本增效来解决。
大模型和AI Agent的需求,一方面带来市场扩容,另一方面也倒逼公司降研发、人力成本。
谁受益最大,谁就能最快从财务困境里脱身。
但问题也在这儿:你能一直降吗?
产品技术壁垒能否延续,竞争对手会不会迎头赶上,市场需求会不会再度回落,这都是未知数。
一季度亮眼,不代表年年都能持续高光时刻。
其实,有些细节能说明AI上市公司们仍然需要警觉。
范式靠“AI+X”路径,往“能源+金融+消费电子”撒网,但三大业务,有的还在探索期;像稳定币领域,国内监管环境瞬息万变,想要AI彻底赋能,实则面临合规和技术双重挑战。
消费电子方向,范式搞定了一批品牌合作,大有“安卓模式”梦想,但硬件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如何避坑?
李志飞那边,出门问问主攻AI软件体验,说到底还是要和市场需求对齐,不能只讲技术,该卖货时还得拼销售。
魔音工坊、智能设备这些硬件收入增加,毛利率不停变动,实际上产品结构调整还得继续走。
团队精简带来人均效率上升,但员工数量下降意味着公司要更加依赖智能体和自动化,未必人人都适应。
资本市场反应也是五味杂陈,没有一边倒。
范式股价小涨,出门问问反而跌了10%,市值只有12亿港元,和行业老大哥们差距依然巨大。
说明短期利好并不能让所有公司都一夜暴富,投资者观望心理很重。
AI行业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安全牌。
你有想象力,市场会奖励你;你一旦走错方向,只能继续试错。
回头看看整体盘面,AI上市公司的确在往盈利拐点走,财报数字漂亮了,新产品推得快了,团队结构也精简了不少。
但盈利到底是持续性还是一波流?
是不是资本市场的“大考答卷”还需要再等等?
行业专家们其实也在看接下来的数月表现。
Li志飞、戴文渊这样有技术理想和商业野心的老板,能不能带公司再进一步,还是要看产品、市场、技术三足鼎立。
未来AI Agent是不是行业新基石,还得等消费端和企业用户双轮驱动。
毕竟,自我革命、降本增效、业务转型这些词,谁都能挂嘴边,可执行到落地,才是硬道理。
下一个季度、一年后,这些公司能不能彻底盘活,成为AI行业真正的盈利样本?
咱们一起拭目以待,看这“变天”的风,能不能吹得彻底。
对了,你怎么看AI行业这波“盈利潮”?
你觉得哪家公司未来能拔得头筹?哪一种业务形态是行业真正的“护城河”?
不妨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