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5 08:18 点击次数:97
2025年8月21日,伊朗军队开启为期两天的导弹演习,展示最新研发的防御武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健南的报道,让导弹的轰鸣声响彻中东。然而,对普通伊朗民众而言,这绝非仅仅是国家实力的宣示,它更投射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复杂情感,揭示了民众在地缘政治紧张下的生存韧性与内心挣扎,远超任何官方叙事。
中东局势的持续紧张,已将冲突的阴影深深烙印在伊朗民众的日常生活中。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和军事目标的空袭,以及伊朗随后的导弹反击,将地区冲突推向了高潮。德黑兰曾经历数百万民众疏散的恐慌,加油站前排起长龙,银行现金被取空。尽管政府努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但持续的不确定性,正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心理与生计。
新武器的展示,无疑是国家安全叙事的核心。在长期外部压力和制裁下,发展先进防御武器被视为维护主权和安全的必要手段。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萨法维直言:“我们并未处于停火状态,而是处于战争阶段。”这反映了伊朗高层对当前地缘政治的严峻判断。然而,这种“实力”的提升,常伴随民众对战争风险的深层担忧。
他们亲历空袭的震颤,感受物资短缺的焦虑。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可能直接触及他们的生存底线。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的重压。数据显示,伊朗通胀率高达30.5%,失业率达24%。街头的反霸权口号与面包店前的漫长队伍,构成了伊朗社会的残酷双重现实。当革命卫队高层将领乘坐专机时,普通市民正为飙升的物价焦头烂额。
这种阶层撕裂和生活压力,使得民众对国家军事投入的看法呈现复杂性。他们一方面可能为国家自卫能力感到一丝慰藉。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这些武器部署是否会加剧地区紧张,进而影响他们本已脆弱的生计。民众的沉默并非麻木,而是对特权阶层无止境地缘冒险的消极抵抗。
正如一位德黑兰市民所言:“日常生活充满了持续的恐惧和不信任。”当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在德黑兰郊区建立无人机基地时,普通伊朗人更关心的是盘中面包的价格。这种务实的生存哲学,使得他们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更关注自身生活的稳定。导弹轰鸣,对他们而言,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可能是未来不确定性的预警。
他们被迫在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宁之间寻求平衡,展现出在地缘政治重压下的独特韧性。例如,空袭后德黑兰街头民众迅速恢复秩序,超市货架供应充足,市场和大巴扎重新开业。这显示了民众在极端压力下的适应能力和对日常生活的坚守。同时,也有受访者表示:“我其实并不真正害怕战争,我只是希望有个更明确的结果,无论好坏。因为只要有结果,人们至少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这反映了民众对不确定性的厌倦和对稳定预期的渴望。
伊朗的导弹演习,是国家战略的宣示。但其深层回响,却是普通民众在战火阴影下对和平与稳定最朴素的渴望。当权者应认识到,真正的国家安全,不仅在于武器的先进,更在于民众内心的安宁。倾听导弹轰鸣下民众的真实声音,是国家决策者不可忽视的洞察,因为所有强加于民意的战争,终将被碾碎在生活的车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