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日本ASM-3A射程400公里!解放军海军如何应对威胁?

发布日期:2025-08-09 14:29    点击次数:72

日本新推出的ASM-3A反舰导弹,最近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这个玩意儿通过空中发射,射程达到了惊人的400公里。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就坐不住了,因为咱们中国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像现在扛大梁的055、052D和052C型,它们装备的红旗-9B防空导弹,根据公开资料推测,射程大约在260公里这个级别。

这么一看,400对260,日本人搞的这个新导弹,可不就能在我们的防空圈外面“放风筝”了吗?

这确实是一个摆在解放军海军面前需要认真对待的新挑战。

想想日本人的发展思路,其实挺清晰的。

他们在2010年左右搞出了ASM-3导弹,让F-2战机带着飞,射程200公里,速度能达到3倍音速。

按当时的标准,也算是个厉害角色了,性能上跟咱们的鹰击-91比较类似。

但问题是,世界在变,尤其是咱们海军这些年发展得太快了,各种新舰艇不断下水。

日本那边感受到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原来的200公里射程,在红旗-9B面前就显得不够看了。

试想一下,如果日本的F-2还带着老旧的ASM-3,想攻击咱们的海军编队,那就得冒险飞到红旗-9B的打击范围之内。

这么干,谁先动手打谁可就不一定了,风险实在太大。

在这种压力倒逼之下,日本选择了升级,于是ASM-3A诞生了。

根据他们公布的信息,这导弹个头更大了,全长到了6米,重量接近一吨。

最关键的性能提升就在射程上,直接从200公里“蹦”到了400公里。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日本的F-2战机可以在我们防御圈的安全距离外,从容地瞄准、发射导弹。

对我们海军的驱逐舰们来说,这道无形的防空圈被对手推出了更远,无疑大大增加了防御的难度,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压力。

说到防御,光靠被动拦截,心里肯定是不踏实的。

海军舰艇的防空体系现在确实越来越强。

红旗-9B负责区域防空,中远程包干;红旗-16系列管中近程;再加上红旗-10近防导弹和反应极快的1130近防炮,构成了从远到近的四层防御网。

理论上讲,这套组合拳层层拦截,效率挺高的。

但是玩过游戏或者看过相关模拟的朋友都知道,“十防九空”的老话说得有点道理。

即使防御系统再先进,面对饱和攻击或者突防能力强的目标,也很难保证100%拦截成功。

况且,战争这事儿,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对手,总想着怎么挡刀而不是怎么先发制人,那可不是取胜之道。

永远被动挨打,终归不是上策,这在军事上是共识。

看看美国人,他们也没闲着,新一代的空射反舰导弹项目一直在推进。

这就更说明问题了,拥有强大水面力量的部队同样在思考如何强化进攻性打击能力。

所以说,咱们海军虽然装备精良,舰艇众多,但仅仅满足于被动防御是远远不够的。

战略上讲,最好的防御永远是向外拓展空间,把威胁尽可能阻挡在更远的地方。

这其实就牵涉到为什么咱们国家近年来如此重视航空母舰的发展了。

辽宁舰、山东舰,再到最新的福建舰,三艘航母的陆续服役,其核心意义之一,就是为了获得强大的海上机动防空能力。

航母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把战斗机的航程和作战半径延伸到茫茫大洋上。

想象一下,航母编队出行,舰载预警机和战斗机一起动。

拿咱们的主力舰载机来说,经过改进升级的歼-15T重型战斗机,在弹射航母上可以近乎满油满挂的状态起飞。

如果任务是争夺制空权,它只要带着中距空空导弹和格斗导弹,那作战半径是相当可观的,轻松突破1000公里大关,据说还能更大。

而同为航母“新贵”的隐形舰载机歼-35,更是不用说,五代机的底子摆在那里。

这些舰载机构成的空中防御圈,才是保护整个舰队最核心、最有效的那道“金钟罩”。

有了它们的存在,整个舰队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系数才真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

当然,现代化战争打的是体系对抗,单靠某一种战机是不够的。

近年来,咱们的航母配套体系正在快速成型完善。

除了刚才提到的歼-15T和歼-35,还有两型至关重要的战力倍增器:空警-600舰载预警机和歼-15D电子战飞机。

空警-600就如同舰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高空盘旋,凭借强大的雷达和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大范围的战场监控、目标探测和指挥协调,能让整个编队看得更远、更快、更清楚。

歼-35五代机凭借隐身优势和高性能,核心任务就是“踹门”和“压阵”,夺取并确保制空权,压制对手最先进的空中威胁(比如对手F-35C之类的)和关键节点。

而歼-15T凭借其重型的“身板”,挂载能力强,航程远,主要负责扛起对海、对地精准打击的重担,能挂载鹰击-83K反舰导弹甚至空地导弹这类“硬货”。

歼-15D电子战飞机,则像是战场上的“魔术师”,带着大号电子战吊舱,专门负责在电磁空间里兴风作浪:干扰、压制、欺骗对方的雷达和通信,让对手变成“瞎子”、“聋子”,瘫痪其防空体系,为自己的攻击机群打开安全的攻击通道。

空警-600指挥全局,歼-35争夺天空,歼-15T精准打击,歼-15D电子压制——这四型战机的完美搭配与协同,构建起了一个相当强大、攻防一体的海上航空作战体系。

这个体系一旦成熟运转起来,其威力不可小觑。

其实回看历史,美国海军靠着11艘现役核动力航母维持全球霸权,其核心逻辑也是基于这种体系化作战思维。

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舰载航空兵联队,凭借着航母的机动性,常常扮演着进攻者的角色,有能力对目标实施多波次、高强度、立体化的打击。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军无论舰艇技术如何迭代,其依托航母舰载机夺取制空、制海,进行远程投射的基本战法,实质一直没有根本性改变。

当年强大的苏联海军,面对美军的这种作战模式也是头疼不已,核心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有效的海上制空权争夺能力。

我们海军的发展道路,走的是一条稳扎稳打、逐步积累的路子。

2010年之后的十年,确实是水面舰艇飞速发展的“爆发期”,一大批现代化驱逐舰、护卫舰下水服役,提升了装备的基本盘。

航母的发展则更体现出一个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的过程。

从辽宁舰的改造、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应用新技术(如电磁弹射),一步一个脚印。

这个过程也意味着,我们的岸基航空兵力量,正在向着舰载航空兵的方向努力拓展和转型。

当然,从岸基为主到航母为核心,从有航母到形成真正强大的全球航母打击群能力,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海军从二战后的中途岛级、福莱斯特级,到小鹰级、企业级,再到尼米兹级和现在的福特级,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优化。

我们虽然可以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但国情、战略目标不同,不可能完全复制他们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径。

发展路上遇到困难、进行技术试错、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这些都是大国发展航母道路上难以避免的“必修课”。

就拿福建舰之后下一艘航母会是什么配置来说,是继续常规动力升级优化,还是跨入核动力门槛?

是坚持电磁弹射,还是会有新的可能性?

吨位、舰载机规模、弹射器数量……这些都还存在讨论的空间,业内和军迷圈都有不同声音。

但正如熟悉美国海军发展历史的朋友常说的,这些争论和不确定性其实很正常。

每个国家在发展属于自己的航母力量时,都会经历类似的阶段。

美国人趟过的河,吃过的亏,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固然要学习,但具体的水流深浅,还得自己一步步去试探、去实践。

航母,终究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关于咱们海军舰艇发展和未来蓝图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ASM-3A的出现,提醒我们对手也在进步,挑战无处不在。

但我们也看到,海军正通过打造强大的航母战斗群和配套的舰载航空兵体系,不断拓展防空圈,提升远海攻防能力,逐步掌握远洋制空、制海的主动权。

从“被动防御”迈向“体系化攻防”,这才是应对现代海战威胁的治本之道。

未来如何?

我们拭目以待,也充满信心。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